![]() |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任职:教授
性别:男
毕业院校:新加坡国立大学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哲学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人员
所在单位: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入职时间:2022-11-01
办公地点:科研4号楼B区 411
2023年工作小结
发布时间:2024-01-31 点击次数:
总结2023年工作情况如下:
1. 教学
确定了未来要给本科生上的课程——《集成光学与器件》。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门课,当然,准备起来也会有一定压力。我希望能够在2024年深化自己在光学芯片方面的认知和知识储备,让光电学院日后选到这门课的同学们有所收获。
2. 课题研究
23年9月份之后,随着学生们的陆续加入,课题研究也快了很多。虽然很多课题目前仍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但在不断试错和思考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很多研究的快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当下的一点点进步都是未来卓越成果的基石。此外,之前购买的一些实验设备也在年底陆续到货,应该能很好地支撑我们2024年的工作。
3. 指导学生
过去一年中团队来了16位新同学,包括3位博士生(含1位联培)、5位硕士生、8位本科生。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在23年9月进校,而正式的定期交流则是从10月开始(每周一次的3-4人小组Scientific meeting以及两周一次的2-3人Journal club)。一开始最头疼的事情是如何给每位同学安排合适的研究课题,因为这需要综合考虑课题价值、实验条件、学生兴趣这三方面的条件。虽然过程存在一些波折,但两三个月下来已经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还是比我预期的要快一些。但指导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一周一次Scientific meeting的交流频率似乎还是低了一些,希望2024年可以抽出更多时间来一些不定期1对1的交流;(2)学生们对相互的工作缺乏了解,所以我想可以定期举办报告式组会。
4. 申请项目
2023年申请了两个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优先资助通过)、科技部重点专项一般项目(进入答辩未通过),一共花费时间应该在2个月以上。
5. 开会交流
参加了6次会议,做了5次受邀报告,另外在蔻享学术平台有一个关于集成偏振光电探测的网络分享,目前有4000多播放量。总的来说,对国内的会议水平及会议生态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2024年对自己的要求是:开好会、开好会,一则good,一则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