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任职:教授
性别:男
毕业院校:新加坡国立大学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哲学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人员
所在单位: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入职时间:2022-11-01
办公地点:科研4号楼B区 411
回望未来
发布时间:2024-10-03 点击次数:
过去塑造现在,现在塑造未来。当我们渴望窥探未来的模样时,不妨从回望过去开始。这便是本文题为《回望未来》的缘由。
近来,我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高校教师的角色与意义。在与学生相处时,我常会产生一些近乎本能的反应,既有同情,也有愤怒。同时,我发现自己秉持着一些观念,有陈腐的,也有新潮的,但我鲜少仔细考究这些观念的来源。这些反应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过往经历中逐渐形成的。当我细细观察自己的念头时,发现过去接触的人和事会在脑海中不断重现,在意识,甚或潜意识中回荡。这些反复涌现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进而影响着我与学生们的相处模式,最终可能会塑造他们的未来。
因此,我回顾了两位在我学习生涯中影响至深的人物。尽管许多具体细节已随风飘散,但他们的特质以及当时的心灵触动却如烙印般深深刻在心里,并随着每次在意识或潜意识中的回想愈发清晰。
1.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W老师(为避免造成麻烦,就用字母代称)
大三时,W老师为我们讲授固体物理课程。给我印象最深的并非他龙飞凤舞的讲课方式,而是他传递的独特“物理”视角。此前,我认为物理不过是公式、模型和四大力学知识的堆砌,毫无趣味可言。然而,W老师在介绍教材内容时,并不拘泥于教材定义,而是常常分享他的个人理解,生动活泼,后来我才知道这源于他的研究知识框架。对他而言,这些知识是实用工具,因此他能从个性化的角度阐述,真正实现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去我认为知识是“静态”的,而W老师让我意识到知识是“动态”的,无论学习已有知识抑或发现新知识都是如此。受此启发,我现在也喜欢提供自己的“视角”。我认为视角可能比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而非局限于标准答案——“让知识动起来”。
大三时我加入了W老师的课题组,他也成为我的本科毕设导师。我每两三周便从仙林坐地铁到鼓楼与他会面,但并非讨论学术,因为当时我尚未开展任何课题。W老师只是单纯地与我聊天,从出国与保研的利弊,到“物理”思维的本质,这种对学生的耐心和关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与他生活中的随和截然不同,他对学生在学术方面的要求可谓严厉,甚至带有完美主义倾向。我至今仍清晰记得他在组会上的严格要求,若准备不充分想要敷衍了事,很可能难以应对。
2. 德国耶拿大学的M博士生
在耶拿大学做硕士毕业设计时,我遇到了组里的德国博士生M。回首往事,我认为很难再遇到比M更完美的人了。他能力超群、治学严谨、自律严格、待人平等、充满激情,同时外形高大帅气,气质出众。讨论问题时,他真诚倾听他人想法,毫无架子。虽然他也会对学术圈的一些不完美之处叹息,但始终遵循内心和判断,专注于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业。
M的开放思维(Open Mindedness)尤其令人敬佩。我从未听M说过“哇!你怎么会问出这种蠢问题?”这样的话。面对低年级学生提出的稚嫩问题,他总是耐心地站在对方角度思考。M仿佛牵着学生的手,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穿越知识的迷雾。他将复杂概念巧妙分解,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最终不仅解答疑惑,更激发了他们的思考能力,让他们体验到启发式的知识获得感。对于实验中遇到的新问题,M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他会理性分析这些问题,然后和我一起探讨下一步需要确认的事项,而非简单地下达命令。
正因如此,我认为M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他的领导力并非建立在权力压迫之上,而是通过自身的热情感染他人,在平等公开的讨论中凝聚共识,以务实而富有责任感的理想主义为工作赋予意义,犹如研究中照亮前路的明灯。记得他毕业于剑桥大学,却为了追随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工作回到耶拿攻读博士学位。我有幸在那段时间遇到他,实在是莫大的幸运。
当然,除了上述两位,还有许多人对我影响深远。但我的经验告诉我,人心灵的触动和改变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而W老师和M博士恰好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展望未来,我无法保证能影响每个人(或许正因如此,一些教师认为学生难以改变,进而采取筛选而非培养的态度对待学生,事实上我听到过不少这样的论调),但我至少希望能做好准备,当某个学生在适当的因缘际会下需要我时,我能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就像当年我在“意义之海”中徘徊时遇到W老师和M博士(现已成为教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