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静轩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任职:教授

性别:男

毕业院校:新加坡国立大学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哲学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人员

所在单位: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入职时间:2022-11-01

办公地点:科研4号楼B区 411

扫描关注

教师博客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师博客

2024年工作小结

发布时间:2024-12-31   点击次数:

总结2024年工作情况如下:

1. 教学工作

作为《集成光学与器件》课程助教,系统筹备2025年上半年的教学工作。通过深入研读教材,发现部分基础概念有待深化,计划在2-3年内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将聚焦物理概念的本质,注重与现代技术的衔接,培养学生兼具理论素养与工程思维的能力。

负责研究生《科研素养导论》课程教学。尽管在备课环节投入充分,但大班教学模式下效果仍有提升空间。针对学生参与度不均的现状,拟优化教学策略,重点关注积极参与群体,同时持续完善课件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这一年,我们以新型多维度光电探测器件的设计为突破口,在器件及其衍生的多维光场成像与传感技术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较为令人振奋的是,团队提出的“光电融合结构”研究思路获得了很多学术同行的认可,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为未来研究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光电子器件与应用技术团队的成员,我们精心凝练出“多维度光电子器件与应用技术”这一特色研究方向。这一方向突破了传统光电子器件仅关注光强信息的局限,转而聚焦光场中的偏振态、相位信息、光谱特征、轨道角动量等丰富的物理维度。令我最感到兴奋的是,这一研究方向不仅拓展了器件的功能边界,更为应用探索开辟了广阔空间,有望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补。我深信,随着研究方向的日渐清晰,团队必将在这片充满机遇的领域中开辟新的科研高地,孕育出更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发表Optics Express(已录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各1篇,完成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的News & Views 1篇,另有一篇工作在投。

3. 指导学生

研究生指导:全年指导博士生2名、硕士生5名;后新增直博生2名、硕士生4名、本科生若干名。

Ø  博士生培养:在博士生培养方面,虽然科研进展看似缓慢,但还是欣喜地看到学生们的整体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作为导师,我始终坚信:博士生最宝贵的品质在于具有活跃的创新思维,同时又能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个优秀的博士生应该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对领域问题保持独立思考,面对纷繁复杂的学术现象时能保持清醒的判断力。不过坦白说,目前与学生们交流的频率确实不够理想,这使我往往错过了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的最佳时机。对照我心目中理想的博士生形象——深谙行业动态、思维缜密有条理、不随波逐流、还要有几手真功夫,现阶段的培养成果与期望还有不小的距离。

Ø  硕士生培养:在硕士生培养方面,学生们的表现着实让我感到欣慰。按常规思路,硕士生通常是跟随高年级同学开展工作,但由于课题组刚起步的特殊情况,每位硕士生都不得不扛起“大梁”。坦白说,在我无法投入太多时间进行日常指导的情况下,他们偶尔出现的困惑和效率波动都在情理之中。令我惊喜的是,这些年轻人展现出了超乎预期的独立性,时常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每个人在最终确定研究方向之前,都经历了多个课题的尝试与转换。现在看来,这种“试错”的过程恰恰是必要的——它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也让我能够更准确地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

Ø  本科生指导: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最深的感悟是认识到了当代本科生鲜明的现实导向特征。面对保研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他们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追逐各种“量化指标”之中。这一年的教学经历让我看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历程不仅束缚了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也让一些基础能力如归纳推理未能充分发展。正因如此,我与本科生的交流逐渐从技术层面转向了更为根本的“教育”层面,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他们打开思维的边界。

这一年,我对课题组的交流方式进行了调整——保留每学期一次的全体组会外,取消了固定时段的组会和Journal Club,转而推行两三人一组的小型研讨模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午餐会这种交流形式:在咖啡与美食的氛围中,学术讨论常能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展望来年,我希望在持续因材施教的同时,通过更多这样轻松而高效的交流场合,让师生互动更具温度与深度。

4. 项目申请

    a. 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获资助99万元/年,今年全校在信息学部获批的唯一原创探索计划项目);

    b. 作为方向负责人申请JKW XXXXX创新基金(获资助130万元/年);

    c. 参与天府绛溪实验室成果转化资助项目(获资助50万元/年);

    d. 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与申请“物态调控”重点专项常规项目,进入答辩环节但未获资助;

    e. 作为项目骨干参与申请“纳米前沿”重点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未能进入答辩。

项目申报工作累计投入约2个月时间。

5. 学术交流

2024年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研讨会及创新论坛做特邀报告5次,并在多所高校、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报告4次(单次约1小时)。展望2025年,期待在更多学术会议平台上分享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计划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交流互动,系统展现课题组凝练形成的特色研究方向,促进实质性的学术合作。